母娘沟通好,请他们过来帮忙照看一下。我丈母娘家离我们在北京的家很近,很方便。我爸妈在沈阳住习惯了,但他们现在也经常过来小住。” 他特意强调,“但是,我们讲好,他们来是帮忙,不是接管。住多久,怎么带,我们会沟通好。给足我们这个小家,尤其是孩子爸妈——我和心语——空间感。”
他最后总结道,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回温心语身上,带着温柔的坚定:“所以,您担心的那种‘交给谁带’、‘两边妈妈吵起来’的情况,在我们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核心的养育者,是我。需要帮手时,我会协调,但主导权,在我和心语手里。”
一席话,平静,清晰,落地有声。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宣告,只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划分和对未来家庭秩序的明确构建。他不仅回答了“怎么办”,更从根本上杜绝了“需要怎么办”的源头——他把自己放在了养育的核心位置,而非将责任推给上一代,从而也避免了可能的代际冲突。
薄永霞彻底怔住了。她张着嘴,看着眼前这个红发张扬、在舞台上嘶吼咆哮的男人,此刻却用最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了如此清晰的担当和对家庭主权的牢牢把握。他那句“我是ta的父亲”,像重锤一样敲在她心上。
她想起了女儿李嘉格生育后,自己和亲家母因为育儿理念、孩子跟谁姓、甚至孩子晚上跟谁睡而爆发的无数次争执,女婿车澈要么沉默,要么和稀泥,最终压力和责任还是落在了身心俱疲的李嘉格身上…再对比汪苏泷此刻斩钉截铁的“我带”、“我协调”、“主导权在我们手里”…
巨大的冲击和迟来的明悟,如同海啸般席卷了薄永霞。她精心构筑的、用以质问和寻找平衡的堡垒,在汪苏泷这份直抵核心的担当面前,轰然倒塌。她终于明白,温心语那无畏的“不怕”,根源究竟在哪里。
饭桌上陷入一片寂静,只有海风穿过窗棂的细微声响。薄永霞的脸色变幻,最终,她什么也没再说。只是深深地、深深地看了汪苏泷一眼,那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有震撼,有茫然,有苦涩,或许…还有一丝被彻底点醒的、沉重的了悟。她默默地拿起筷子,夹了一根菜,放进嘴里,却仿佛食不知味。
汪苏泷仿佛没察觉这微妙的气氛变化,他转过头,极其自然地给温心语碗里又添了一勺她爱吃的菜,低声道:“宝,多吃点这个,有营养。” 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温柔家常。
温心语看着他,眼底是满满的依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