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将哲学系、力学系和修理厂代表一并请来,当面对口,把各自职责和署名边界划清楚。
……
三方协调会,会议临时安排在学校的行政楼四层的小会议室。
会议由连英华主持,三系代表围桌而坐。
哲学系来的是系主任萧辉和李正繁,
力学系来了张殿才和实验组两名学生。
而项目发起人、修理厂主责人,承担具体“实践落地”工作的陈露阳,也作为重要代表参加了会议。
呼……
陈露阳跻身在一干老师中间,暗暗深吸一口气,瞅了瞅对面笑的一脸温和的萧辉。
内心一阵感叹!
黑啊……
真黑啊。
要不说学哲学的人,那心里都黑。
早知道今天会有这么个结果,
还不如当初就从了李正繁,给哲学系做实习编译呢。
好歹做实习编译,稿费是自己的。
不像现在,自己每周都要交给哲学系一份‘翻译与研究周志’。
明面上是“用作理论支撑”,
实则翻译什么、分析哪段,全得哲学系说了算。
为了方便自己干活,
李正繁还特意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阅览室通行证,开通了德文藏书权限。
卖身契锁的死死的。
不过嘛,
一想到自己的项目
嘿嘿嘿!
陈露阳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得意的表情。
只要每周多熬熬夜,写几篇手稿,
就能把哲学系拉进来自己的项目,怎么算都是太值了!
这边陈露阳正内心掐算小买卖呢,
张国真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屋里,说了句:
“一会儿科研处的人也要来,说是调研看看。”
“谁?”连英华一愣。
“副处长,杜怀远。”张国真回答,“说是校领导让他过来‘了解情况’。”
话音刚落,屋里气氛明显紧了几分。
就连陈露阳的神色也严肃了不少。
科研处是学校主管科研校长的眼睛。
他坐在那,就意味着校领导已经在看了。
科研处的副处长一旦亲自出席,往往就不是“了解情况”那么简单了。
那是校级关注信号的前哨,是改革试点向制度轨道过渡前的“风向探针”。
谁来听,怎么听,会后怎么写纪要、反馈报到哪一级,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下一步,更会影响陈露阳在项目中的地位。
虽然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