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柱食堂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轧钢厂和四合院的空气里,那股无形的压力却越来越重。
广播里激昂的口号日渐增多,厂区围墙上刷上了新的标语,戴红袖章的身影也越发活跃。
易中海如同冬眠的毒蛇,在沉寂了数日后,终于按捺不住,开始了他的反扑。
这一次,他吸取了王老蔫鲁莽的教训,选择了更隐蔽、更“专业”的方式——利用他八级工的技术权威,在张建军最引以为傲的技术领域,设下陷阱!
机会很快来了。
厂里接到一批精度要求极高的军工配件订单,关键部件的精加工任务,落在了技术实力最强的钳工二车间。
而具体负责的小组,正是张建军的第三生产小组!
其中一个核心零件,是一个形状复杂、带有异形内腔的合金钢件,公差要求极其严格,光洁度要求▽8,加工难度极大。
车间技术讨论会上,易中海“主动”请缨,承担这个零件的工艺制定任务。
他拍着胸脯,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杨厂长,李主任,各位同志。这个零件确实难,关键就在这个异形内腔的加工和最后一道精磨工序。我在厂里干了几十年,经验还算有点。”
“我建议,先用我们车间那台精度最好的苏式内圆磨进行粗磨,留0.05mm余量,再用这台新的捷克小磨床进行精磨,保证尺寸和光洁度!这样分工,效率最高,也最稳妥!”
他说的似乎很有道理,分工明确,新老设备结合。
李爱国和几个老师傅都点头表示赞同。杨厂长也看向张建军:“建军同志,这零件是你们小组负责加工,易师傅的方案,你觉得怎么样?”
张建军微微蹙眉。易中海突然变得这么“积极”和“专业”,本身就透着诡异。
仔细回忆着脑海中的四级机修知识,尤其是关于磨削加工的关键点。
那台捷克小磨床虽然新,但砂轮主轴刚性偏弱,冷却系统也不太适合深腔加工。
磨削这种复杂内腔,尤其是最后精磨阶段,极易因为散热不均、排屑不畅导致表面出现微裂纹或者局部烧蚀,而这种微观缺陷,在常规检验下很难发现,只有做破坏性的金相分析或者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察觉!
一旦装上飞机或者设备,在高速高压环境下,很可能导致零件从内部崩裂,造成灾难性后果!这简直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技术陷阱!
易中海打的算盘很毒:零件是张建军小组做的,工艺是他易中海定的,用的是张建军改造的“老爷车”和新引进的“先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