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攻关小组的牌子,就挂在钳工二车间最靠近工具区的一面墙上。一块刷了白漆的旧木板,上面用红漆写着几个方方正正的大字,简陋,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组长:张建军。
副组长:陈卫国(老陈)。
组员:空缺。
牌子挂上去的当天,车间里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羡慕、嫉妒、好奇、观望…各种目光交织在张建军身上。
易中海所在的区域更是笼罩着一层低气压,他像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沉默地干着活,但周身散发的寒意让刘明、孙大壮等人噤若寒蝉。
李爱国亲自给小组批了办公地点——车间角落里用旧木板隔出来的一个小空间,摆着一张缺了腿用砖头垫着的旧桌子和两把破椅子。这就是张建军和陈卫国的“指挥部”。
“老陈,坐。”张建军把相对完好的那把椅子推给老陈。
老陈默默坐下,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抽起来,烟雾缭绕中看不清表情。
张建军知道老陈心里有疙瘩。一个闷头干了一辈子技术的六级工,给一个刚进厂几个月的毛头小子当副手,换谁心里都不舒坦。但他需要老陈的技术和经验,更需要他的支持来压阵。
“陈师傅,”张建军开门见山,语气诚恳,“小组刚成立,千头万绪。您是车间里的老资格,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这摊子事,没您坐镇,我玩不转。”他拿出一张纸,上面列着几个车间里积压的、比较棘手的工艺问题,“您看这几个活,哪个最急?咱们挑个骨头硬的先啃下来,给小组立个旗!”
老陈吐出一口浓烟,浑浊的眼睛扫过纸上的问题,最后落在一个问题上:“这个吧。给三车间配套的偏心轮组,材料是淬火后的高碳钢,又硬又脆。几个关键孔的精度要求高,位置刁钻,废品率一直下不来。易…咳咳,之前没人愿意接。”
高碳钢淬火件!加工硬、易崩刃、精度难保证!确实是块硬骨头!啃下来,小组威信立增!啃不下来,就是个笑话!
“好!就它!”张建军毫不犹豫,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陈师傅,您负责整体工艺把关和最后的精加工。材料特性、刀具选择、装夹方案这些前期准备,我来弄!加工过程,咱俩一起盯着!”
老陈看着张建军眼中那股子不服输的锐气和明确的分工,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一些。
这小子,不揽权,懂进退,知道尊重老同志的技术。他磕了磕烟袋锅,闷声道:“行。不过丑话说前头,这活…不好干。”
“不好干才要干!”张建军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