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你看,它们要飞走了。”孩童的声音里带着惊叹,苏羽却注意到墙缝里冒出的几株绿芽,在砖石的压迫下倔强地探着头。
三日后清晨,苏羽被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吵醒。他披衣出门时,看见十几个流民正往孔庙搬瓦片,领头的老汉缺了只左耳,正是那日颍水岸边遇见的独臂老卒。
“王大哥怎么来了?”苏羽连忙上前帮忙,老汉却摆摆手,用仅剩的右臂擦了把汗。
“郭先生说你要办学堂,”老卒嘿嘿一笑,露出缺牙的嘴,“俺们这些残兵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正经事。”
陈二郎抱着捆麻绳从厢房跑出来,身后跟着七八个背着笔墨的孩童。李家阿姐正用湿布擦拭断碑,被熏黑的指尖在碑文中的“仁”字上反复摩挲。
“先生,这字念什么?”有个瘸腿的小男孩指着碑上的字,他右腿比左腿短了半截,走路时像只踉跄的幼鹿。
苏羽刚要开口,却见阿福举起块木炭,在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圆圈:“这是太阳,先生教过我的。”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发晕时,老卒突然指着东边街口高喊。苏羽望去,只见十几个挑着水桶的妇人正往这边走,为首的婆子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黍米糕。
“俺是张屠户家的婆娘,”婆子把竹篮往供桌上一搁,粗粝的手掌拍了拍苏羽的肩膀,“张虎那小子是俺三侄子,他托人带信说,先生要办学堂?”
苏羽喉头一哽,看着妇人眼角的皱纹突然想起张虎。那个在追兵箭雨中射出三支利箭的汉子,此刻或许正守在某个烽燧的垛口,望着同一片被战火炙烤的天空。
“瓦片够了,”陈二郎突然扯了扯他的衣袖,少年手里捏着片鸽羽,是灰儿翅膀上掉下来的,“但窗户还没糊纸。”
暮色四合时,孔庙的窗棂上渐渐亮起微光。李家阿姐带着几个姑娘在糊窗纸,竹浆纸在烛火映照下泛着柔和的乳白,将外面的喧嚣轻轻隔开。老卒们坐在门槛上打磨竹简,竹屑在暮色里簌簌飘落,像场细密的春雪。
阿福趴在供桌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黍米糕的碎屑。苏羽替他掖好衣襟时,发现孩童手里攥着块木炭,炭尖在供桌的木纹里,歪歪扭扭地刻了个“家”字。
夜半突然起了风,苏羽被窗纸的响动惊醒。他起身点灯时,看见神龛旁立着个黑影,银亮的月光从破门缝溜进来,照亮了那人腰间悬挂的玉佩——是块雕着麒麟的羊脂玉,在乱世里这般贵重的物件,实在太过扎眼。
“奉孝说你这里缺笔墨,”来人掀开兜帽,露出张清癯的脸,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