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腹胀重,常伴休克。腹平片和腹部b超可见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2.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多见于纯母乳喂养的6个月以内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性状多变,可呈稀便或稀糊便,常见黏液便和血便。患儿一般状态好,腹部触诊无阳性发现。回避可疑食物症状好转,重新进食可疑食物后症状反复者应高度怀疑,食物激发试验有助于确诊。
3.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常见过敏原是牛奶蛋白、鸡蛋、大豆等。呕吐、腹泻是常见临床表现,呈水样便或稀便,如病变累及结肠可出现血便。急性发作患儿,呕吐出现在摄入食物后4小时内,24小时内可有腹泻,重者可有不同程度脱水。容易误诊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回避可疑食物症状缓解、摄入可疑食物后症状重现可考虑本病,食物激发试验有助于诊断。
4.炎症性肠病。是一组原因尚不清楚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多为粘液血便,伴腹痛、体重减轻、发热、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表现。部分伴有关节病变、虹膜睫状体炎、结节性红斑等肠外表现。初发病例易被误诊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需综合病史、体检、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入院标准
(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1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2中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并出现轻、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胃肠道症状重,重度脱水和或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入院标准。
经口服补液治疗失败,伴中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或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休克,有消化道外器官或系统受累的患儿应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