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可见呈流星样运动的弧菌。阿米巴原虫感染时,镜下可见含红细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真菌感染时,大便涂片可见孢子、菌丝。
(二)粪便细菌培养。
黏液脓血便或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者,应行粪便细菌培养;出现急性水样便的免疫功能正常患儿无需常规行粪便培养。
(三)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
如酶免疫分析、直接免疫荧光分析、核酸扩增技术或分子序列分析检测等。(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见附表4)
(四)血培养。
以下情况应做血培养检查:疑似脓毒症或肠源性发热;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原发或继发免疫功能低下;3个月以下婴儿;有某些高危因素如溶血性贫血、到过肠源性发热疫区旅游或接触过来自疫区、患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旅游者。
(五)其他。
如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及心电图等。意识改变或惊厥患儿除检测血糖和电解质外,可酌情完成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有急腹症表现者,应行腹部b超和/或腹部立位片等检查。
四、诊断
病程2周以内,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即可诊断急性腹泻病,有发热等感染表现者,应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根据大便性状和镜检所见,结合发病季节、年龄以及流行情况可初步估计病因,病原学检查可协助明确致病原。需同时完善血气分析和血生化,评估有无脱水及其程度、性质,以及有无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五、鉴别诊断
(一)水样便鉴别。
1.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汁酸吸收不良等,可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选择大便酸碱度、还原糖试验、大便钾、钠及氯离子测定、基因检测等检查方法加以鉴别。
2.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最常见过敏原是牛奶蛋白、大豆、鸡蛋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表现为摄入可疑食物数天后出现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可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k缺乏等。回避可疑食物症状缓解,摄入可疑食物后症状重现可考虑本病,食物激发试验和小肠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帮助。
(二)脓血便鉴别。
常由各种侵袭性病原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应进行大便病原检测。还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毒症状重,高热,呕吐,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为暗红色、果酱样或赤豆汤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