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不外泄;筑固肾部,叫元精不下漏。
收视返听,寂心止念,神光全集于内,积气、聚精、凝神,久之即可产生内丹之特殊效验,而为“长生久视”之大药矣。
道门之炼丹,纯以阴阳为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尤须颠倒阴阳方为功,即地天交泰者是。
《参同契》所谓“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与“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者是。
取坎中之真阳,填离中之真阴,便成纯阳之乾,而为长生之基矣!
以身中之阴阳交、坎离交,也就是心肾交,即可得采补之功。
能使心火中之真阴与肾水中之真阳**,便可得阴阳交配、水火既济之功。其中自有妙理,到时自有证验。
双修者则认须在彼身中求,《参同契》所谓“同类易为功”者是。
道法中有顿、渐二门。
顿法易成而难修,渐法易修而难成。
顿法非明师莫办,渐法无明师亦可。
此点,双修之与清修亦然。
顿法直修上乘即可兼中下二乘,渐法则须循序自下乘起修,透中乘再入上乘。
途有远近,时有久渐,果无二致。
初习静坐,妄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燥气最难平。
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元气所以去燥气。
心死则神话,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三者下手法,总在“制心一处”!
心止于规中曰凝神,念息于规中曰净意,气归于规中曰调息。
神凝则心定(心动则神疲),意净则念止(念长则意乱),气伏则息澄(息粗则气浮)。
如是则自可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之境,而入于无心、无念、无意、无息之大定境界中矣。
潜心于渊,则心不外驰;意不牵事,而火不动于中。凝神于规,则神不外游;机自息于物,而欲不摇其精。神气精,长养于内,圣胎自成,此静坐养生之初法也。静坐之功效,旨在能却病延年。
保身之道,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窝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蹦。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蹦,必无精泄之思,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
神气精交凝,结为胎息,可以却病,可以延年。
却病之术,有行动之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外工夫以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