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墨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浮墨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审美疲劳

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审美疲劳(7 / 12)

而,我们一直追问下去,还有意义吗?在哲学里,我们说通过现象看本质,但美学的本质是不能透过理性来完成的。

管理学家西----蒙早就说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只能得出最合适的方案,却不能得出最佳的方案。其实,我们追求美的本质,实质上陷入了语言的陷阱。

美是广阔无垠的,语言也是无垠的,美的本质的追求是与语言互相搭配的过程,却有上千上万种搭配,而且种种搭配都有一点道理,但又并非完美。

美的本质在语言上不断分延、散播、替补,离真相越来越远。理性过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对美的一个侧面的认识,只能解构美的整体性,让美变得支离破碎。

美学理论就像一把手术刀,将美解剖得血淋淋的。其实,美的现象一旦陷入理性的泥淖,便不能美了,像人的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谈得上美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对审美客体阐释得太多了,往往适得其反。

像我们在中小学常做的阅读理解题,有时那个作者本没有那么多深究的东西,但经过出题人那么一出题,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背离了中心思想。

这是二律背反的现象,我们越是探究,就越是背离真正的本质。

美是感性的,或者说主要是感性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一开始就给美学定义为“感性学”。

在我们殚精竭虑地追求美的本质后,我们几乎发现理性的路线走不通了,而且理性令人头疼,我们应该走感悟性的路线。美有时很轻浮,不许容纳那么多理论。

像我们看到一朵花,不禁感叹一句:真美啊。实在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句话,根本不可能经过什么理性思考。后来的理论不过为了构建一个宏大的美学理论,便于学术的交流与传播,从而弄出来而已。

西方美学总的来说是理性美学,从柏拉图的逻各斯开始,其后的哲学家不过在做它的注脚。中国美学却走着与西方不一样的道路,虽然中国古典美学没有专业的美学著作,美学理论广泛分布于诗话、诸子学说、序跋、书画等文体中,需要后人来整理、消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美学是感悟型的。

董仲舒说“天人合一”、柳宗元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和”、青原行思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庄子说“逍遥游”、刘勰说“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陶潜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些话没有多少理论可言,不过是以文学语言阐释了美学现象而已,却是令人那么亲切,恰恰道出了美的根本特质。

不仅是文学作品如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