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农业耕作是古代中国立国之本,农业可说是古时人们营生的命脉,就好比当今的城市生活:倘若停止了经济运作,整个社会就会马上瘫痪。春节和冬节,恰是一年中头尾两个由农耕作息衍生的重要节日。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立春是很值得庆贺的。
春节又称过年,年原是稔的初义,是五谷丰稔的意思,因禾谷多一年一熟,年乃逐渐由农业生产周期的名称引申成为节日的名称。
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既是年终庆贺丰收的日子,更是新年农业生活开始的大好时光。
古代一般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过半就充满了准备过新年的气息了,真可谓异彩纷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神,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都是民间喜气洋洋的快乐时光。
至于冬节,就是冬至,也叫长至、短至和至日等,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与古代社会夏至并称为二至)。
古代社会极为重视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代以后又有冬节之称。这一天,家人团聚,置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一如过年的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