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墨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浮墨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6 / 7)

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

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

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

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

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

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

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

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