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危机没有使他下岗。他的最强处,其实就是善于分析与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使意大利遇难呈祥、有惊无险的走到现在。
若干年以后,当唐朝给这个时代的国际风云人物们做出评价时,习惯性地那中国老祖宗做比较时。唐朝是这样说的:希特勒更像是隋炀帝,墨索里尼则绝对属于李鸿章之流……
隋炀帝,功过是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评价与历史定位。但在唐朝给予的定位,隋炀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也有严重人格劣根缺失的一带狡雄。狡雄,不是骄雄、不是英雄,更不是枭雄或英雄。他狡诈、善变、凶狠,残暴集于一身,与希特勒确实十分相像。
那么李鸿章呢?当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式和重重压力之下,李鸿章力挽狂澜。在慈禧、在帝国主义国家缝隙中,一次又一次强军、办工业、办学校,最终为中国的新时代开启铺下了重基。
在李鸿章最后的人生几年里,他在慈禧与西方帝国主义者双重压服下,不得不代表腐朽、无能的满清签署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出卖民族的不平等条约。可是在唐朝一次又一次仔细看过那些条约,结合当时时代的情况理智做出分析后,唐朝认为即便换成自己,也不可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李鸿章的复兴强手段先出现过,军事才华充分展现过。在后来,又使得其外交上的太极拳手法,打得连英国国王都不得不赞佩几分。
如果没有这些,换一个诸如满清王公的自身无能、国际更是籍籍无名之辈去跟帝国主义者们谈判。怕是,那些不平等条约连谈判的余地都没有、直接便要将大好中华拱手早早地全送给帝国主义者们了。
挽天倾者时不利兮,李鸿章没能挽救大清王朝的颓势与丧权辱国。墨索里尼呢?他在做的,不是从许多地方上去看,与李鸿章很是相像吗?
意大利,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不再具有真正强国的基础。这决定了,长期以来实际上意大利始终出于英法、德国与安西三大国际实力国家的多重压力下发展。
多重强压之下,地中海战争的失败,墨索里尼没让意大利割让土地,也用许多婉转的隐晦手段使得唐朝放弃了一战灭掉意大利或者将其直接变成多国共享殖民地的计划。这一点,他与李鸿章太像。
国内发展上,或安西、或西班牙、或德国,甚至也与英国、法国、美国大力合作。只要是能给意大利工业、军事、科技、文化、医疗等等诸多方面带来推进作用的合作,墨索里尼是来者不拒、大小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