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船提供导航路标。
到了明朝,曾在辽西任副总兵的茅元仪在著作《武备志》中收录了《郑和航海图》,天启元年在南京刻版刊印。只要有钱,明末的人都能看到郑和星槎船队的地图,明朝的航海技术绝没有失传。
当然,只有海图不行,还得有海经。
在南宋末年,金履祥建议派出军队由海路登陆大路口,直捣幽燕。此计划的海经后被元军得到,元朝初年开通海上漕运实赖此经甚多。从金履祥的海经开始,经过元朝和明初未知人数的中国航海家对其进行增补,于明朝初年形成了《海道经》一书,著者佚名,似不欲独占此功。
守序抚摸着手中的《海道经》珍本,由无数佚名的先辈付出了财富,人生甚至生命凝结成的这本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
这部珍贵的经书,起源是华夏第一次亡国时,几个不甘心的华夏在鞑虏铁蹄下沉沦的海上勇者,试图用大海来拯救中国。以南宋末年的技术条件,确实没有成功的希望。
这本书中每句话的背后可能都是一个被历史湮没的故事,也许激昂的让人热血沸腾,也许悲壮到让人潸然泪下。
守序的中国行,就由这本铭刻了亡国战士心血的海经开始。
注1:“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庶足涉鲸波而销氛也”。从外观上辨认中国古船型可能是徒劳的。
注2:估计是有西班牙城堡基础的原因,历史上荷兰人修筑淡水堡速度很快。1642年10月14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