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
每户每年要上缴绢布两丈,或者是麻三斤,棉三两。
这些东西,理论上看,可谓是很好。
乍一看上去,百姓的日子应该非常好才对,因为大唐朝廷实际上收的骨赋税真不算高。
然而。
这也仅仅只是理论上说而已。
李象奔来以为现状大抵也是这样,可经过他这段时间以来的走访、调查,以及亲眼所见所闻,现实情况实际上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按照制度规定,每个丁口成年后会有一百亩田地。
但……
别说一百亩了,有些人连五十亩都没有!
根本就不到朝廷规定的数量的一半,可更离谱的,是朝廷却死板的按照每丁口一百亩地来征田赋!
明面上,是四十税一。
可实际上,往往是二十税一,甚至是十五税一!
这还只是田赋。
徭役方面,更是各种坑到处都是。
明明可以用食物来顶徭役,但在现实中,即便是掏出了实物,也不行。
官府还要规定,需要把实物兑换成钱财才能够顶替徭役!
这样一来。
百姓就不免要亏麻了!
而且每年二十天的徭役时间,也不准确,几乎年年都要延迟,甚至延迟到上百天的徭役!
此外。
由于大唐的行政系统相对落后。
户籍制度并非逻辑严密,这就导致很多人逃掉了户税,也导致了不少人要多承担户税。
不合理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以至于明明干了一天活,可李象却辗转难眠,硬生生的没有半点睡意。
这一夜。
他想了很多。
李象明白一个道理,大唐之岁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明辨和造反,纯粹是四十税一地底子在,即便到了十五税一,也能勉强生存。
除此之外的原因,就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作物的普及。
起码有了这两种作物。
百姓们很大概率上不至于到饿死的地步,那么咬咬牙,也就顶过来了,并没有酿成大规模的民变和造反。
可这一切,都不过是权宜之计。
如果现在这种操蛋的现状不做出改变的话。
大唐能安稳的了一时,却绝对不可能安稳得了一世,早晚有一天,造反的烽烟会燃遍整个大唐!
就像当年的大隋一样!
“我知道这些情况,相信,父皇最起码也是清楚一些的,可该怎么做,却是个天大的难题!”
李象忍不住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