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出教室,在食堂窗口排起了长队。
铁勺在铝饭盆里哐哐作响,锅盖一掀就是热气腾腾的红烧茄子和大锅白菜。
就在大家埋头前挪、准备打饭的档口,
广播喇叭里传来一阵“滋啦”的开头音,紧接着就是熟悉的播音员女声: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这里是北京大学广播站。午间的阳光洒满燕园,我们又如约与您相逢在这电波之中。”
接着男播音的声音响起:
“思想的清风,知识的热流,这里是属于每一位北大人的声音。让我们暂歇匆匆的脚步,聆听此刻的分享。”
“今天,我们要与您分享的,是《青春风采·榜样在身边》特别栏目。”
“在本期栏目中,我们将带您认识一位不一样的青年科技项目主持人。”
人群逐渐安静。
这时候,大家都崇尚先进,听到是人物专栏,马上打饭的喧嚣声都小了几分。
“他是经济系大一新生,也是汽车修理厂的负责人;”
“他不是在实验室写报告的理论者,而是冲在一线的实践者。”
“他的项目融合政策指向、工程设计与基层样本,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可能。”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立项,更是北大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试点信号。”
……
伴随着校园大大喇叭一开,原本吵吵嚷嚷的人群突然安静了一下。
高小琳端着饭盒,下意识道:
“这说的不会是咱文委吧?”
同学们纷纷侧过头。
下一秒,广播员的声音清晰传来:
“下面,我们将带你走进《以知识对接实践:北大学生陈露阳主导工校合作,探索汽车零件通用化新路径》的故事里……”
……
“卧槽,还真是他!”郑哲瞪大了眼睛。
而广播还在继续:
“……面对国内汽车车型多、零件型号杂的现实状况,”
“陈露阳同学广泛吸收德、意、日的先进技术发展经验,创造大胆性的提出汽车常用件通用化的设想并进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与出色的反响……”
这句话一出,像平地一声惊雷,全校哗然。
北大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但是不得不承认,人才之中还有人才。
他们这边还在埋头钻研课本,啃原理、抄笔记、熬夜学习,努力适应大学的节奏。
结果陈露阳已经在车间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