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重叠。
多好的学生啊。
这样心性高洁之人,又有如此持重的性情,纵使为官,也是一朝栋梁吧。
可是,他死了。
良久,叶肆缓缓睁开眼,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中,再没有了之前的清高与疏离。
只剩下一种沉重的、被深深撼动后的明悟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
他看向张永春,声音沙哑而郑重:
“张虞候……老朽……受教了。”
这声“受教”,发自肺腑,是对那残酷现实的承认,也是对张永春悲悯之心的认可。
而老头这样,给张永春反而整不好意思了。
毕竟他这玩意是抄袭过来的。
然而,叶肆话锋一转,带着一种沉淀多年的忧虑和固执:
“然则,虞候之心虽善,老朽……却仍不赞同你资助那些中游贫寒学子。”
张永春剑眉微挑,眼中并无怒意,甚至连眼神都没有。
毕竟美瞳挡着呢。
他拱手请问:
“末将愚钝,还请山长明示。”
叶肆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捋着长须,目光深邃地看向张永春,抛出两个问题:
“张虞候,你……可曾‘冶经’?”
张永春坦然摇头:
“末将行伍出身,于经学一道,涉猎甚浅,实不曾‘冶经’。”
当然,如果那本大作《提乾摄经》也算经,那他试试是冶经过的。
而且还不止一回。
叶肆点点头,又问:“那……可曾‘学典’?”
张永春依旧坦诚:
“家中薄有资财,幼时曾延请西席教授些识字明理、算术记账的本事,于朝廷典章律令,实未系统研习过。”
典这个字他一般都用在跟别人切磋新君子六艺上。
也就是绷孝麻急乐典,这新君子六艺。
而叶肆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笑意,捋须道:
“难怪……难怪虞候有此想法。”
这笑容并无嘲讽,更像是一种洞悉根源的释然。
张永春很想骂他你个谜语人能不能别装,但是毕竟是来求人家的,只能拱手请问到:
“不知逸之先生有何见教。”
这句逸之先生迅速拉近了距离,叶肆笑了笑。
他随即收敛笑容,神色变得异常严肃,目光如炬,直刺张永春:
“虞候,老朽在书院数十载,深知学子之心。
这求学之人,最易奋发,也最易懈怠!
尤以中游者为甚!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