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观察着李世民的神色,继续道:“此报刊拟定价极为低廉,仅收取工本纸张费用,于长安东西两市设点发售,并通过驿站系统,尽快发送至各州府县,由当地官府组织吏员或委托信誉良好的书商代售、宣讲。
力求让更多识文断字之人,乃至乡间富户、里正乡老,都能看到、听到。”
李世民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中精光闪烁。
他是一代雄主,几乎瞬间就明白了这报刊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这是掌控舆论、教化民心、打破信息壁垒、甚至打击政敌的利器!
其影响力,远比十道诏书更为潜移默化,更为广泛深入。
“活字印刷…标点…旬日一发…售价低廉…”李世民喃喃自语,将几个关键点串联起来,越琢磨越觉得此法精妙绝伦。
“如此一来,朝廷之声,便可如臂使指,直达民间…妙!甚妙!”
但他旋即想到另一关键问题:“内容遴选、审核,事关重大,若有不慎,恐生事端。
此报刊由何人主理?又如何确保其所载之事,皆公允属实,不致偏颇惑众?”
“父皇圣明,洞悉关键。”
李承乾立即答道,“儿臣以为,此报刊主办之权,当属朝廷,或可暂由秘书省或门下省辖制,但需父皇指定一心腹重臣总揽其责。
所有刊载内容,尤其是涉及政令、舆情之处,必须经由严格审核,务求公允翔实,绝不可成为党同伐异、攻讦私怨之工具。
其首要之责,在于宣达上意,教化百姓,沟通上下。”
他刻意强调朝廷主导和严格审核,以消除皇帝可能产生的对于“言论失控”的顾虑。
李世民沉吟良久,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李承乾屏息凝神,等待命运的裁决,他知道,这件事的成败,就在李世民的一念之间。
终于,李世民缓缓开口,目光锐利如刀:“承乾,此策胆大而新奇,若成,于国朝确有大益。然,亦如双刃之剑,须得慎之又慎。”
“儿臣明白!”李承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事情成了大半。
“朕准你所奏。”李世民最终定调,“便由你以东宫之名,先行试办数期。
总揽之事…朕会让魏征兼管内容审核。
他性情刚直,公允持正,可担此任。一应费用,先从内帑支取。朕要看看实效如何,再做后续定夺。”
让魏征把关,既显示了对此事的重视,也确保了内容的公正性!
“儿臣领旨!定当谨遵父皇训示,与魏大夫悉心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