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起来不容易。
其余的那些人,不要算了,要回来还要算工资。反正前面都已经算过抚恤金了,再算回来,加上伤兵治疗什么的,支出肯定大于抚恤。
还有就是十万两的赔偿太少了,东印度公司损失了那么多船,这个必须提高。
于是,印度总督大人附属了自己的意见,差人送往了伦敦。
文莱国谈判的消息传到了伦敦,引发了一番争论。决策圈及接触到决策圈的人分为两派,一是要给文莱国一个教训,再签订和约,另一种就是直接签了算了,这种小国家花那么大代价打了得不偿失。
诡异的是英国皇家海军象征性表示了一下反对议和之后就没有声息了。
各有各的小算盘,英国皇家海军知道,自己拿出的军事方案没办法在内阁通过,但是又不能不顾皇家海军的颜面,反对是要反对的,但是要皇家海军拿一个阉割版的军事方案去执行,那是万万不可。
财政大臣倒是激烈的赞成议和,因为每年5万两的管理费是直接入国库的,管理费,太TM喜欢这个说法了。
商人们则在后面推波助澜,希望能够答应文莱国的议和。据一些商人打听的消息,文莱人会买布料,还会售出香料和茶叶,这都是来回赚的货物啊。
也有渴望战争,幻想大英帝国拿下文莱国,再拿下荷兰人领地的战争狂人,也站出来嚷嚷几句。
最后,还是外交大臣巴麦尊这个人一锤定音了,外交大臣又叫外相,对外商贸他也能管,第一次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就是他力主发动的。
他有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打一场折本的战争毫无意义,但是要讹诈出文莱国更多的利益,让他们知道敢对大英帝国军队还手的代价,并一直记住!
缔结和约与对外商贸都是外交事务的一部分,加上巴麦尊在英国政坛上的强势,谈判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开始在伦敦至新加坡还有文莱之间反复交流着,但是有了英国政府的态度,文莱国态度很好,从谈判开始,就在新加坡设立了商务代办处,几家公司就开始进驻了。
商务代办处每天都挂着牌子,需要购买什么货物,会出售什么货物。这几家公司其实都是“新南号”和文莱国、兰芳共和国合资的公司,还有各自独资的公司,彼此之间还互相比价格,很是那么回事情。
交易一开始,英国人猛然醒悟,在新加坡交易,还省了文莱国的关税,新加坡还收到了文莱公司的税,这比运到文莱国交易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