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满即三年或者五年任期满,一般来说就要调任,防止县官在一个地方任职久了产生舞弊。
规矩是规矩,但是实际操作之中,很多知县即使奉满,也难得到调任。
但规矩还是规矩,一旦有人真把规矩当成事提出来,那就不得不是个事儿了。
邓思源这招叫釜底抽薪,你李九章敢在这里这么折腾,就因为你是知县正印官,要是把你升迁到哪个府做个佐官,就没那么大的实权。
烟酒行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种植收购烟草这种事情,新任的县官不就一句话的事情,把你根子给断了。
官场之道,在于点到即止,伤人用的是暗劲。邓思源的说法,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拿了人家的钱财,为人家办事。办的都是桌面上的事情,就不问原委,少些麻烦。
官场上混的都是人精,邓思源没事来你这里为一个知县叫屈,当真找你谈心啊。目的还不是动一动这个知县。含笑点头,不说对,也不说错,反正这意思,我知道了。
走了几家在官员考核升迁上有点话语权的府邸之后,邓思源也就没再做啥了。这就像在池塘里扔进去一颗石子,等着看满池子涟漪起。
李九章此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邓思源这个人,居然开始谋划他。
不久之后,广东官场就开始隐隐传出消息,年底大比之后,或许要调整一些超出任期较久的知县。
这么一来,有心的人就开始朝广州跑了。
清朝知县的级别较低,皇帝很少干涉他们的任免,这是由吏部和各省督抚掌握着任免大权。
清初时期,知县,都由吏部来决定任免。
当时,全国的知县等级划分并不清晰,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确定知县的缺分,而是以赋税多寡来判断。
但每个县的情况都不同,仅仅以赋税多寡来决定缺分,会导致治理地方变得困难,出现“人地不宜”的问题。
雍正登基后,积极听取各省督抚的建议,决定以“冲、繁、疲、难”四个字重新确定全国各知县的缺分。总体来看,四字最要缺和三字要缺的知县不多,大多数是中缺和简缺。
新的标准制定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雍正发现吏部在选拔知县时往往只考虑他们的出身和资历,而忽视了他们的行政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多被选为最要缺和要缺知县的人,上任后根本无法胜任繁重的工作。
各省督抚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向雍正提出建议,最好是从本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