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方面,主要养殖牛、羊等家畜 。近年来,西六家子镇注重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些蒙古族传统的文化活动,如那达慕大会等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与 。同时,西六家子镇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葡萄、养殖大鹅等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
(二十二)大德镇
大德镇位于彰武县北部,这里的农业基础较好,土壤以黑钙土为主,肥力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全镇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花生种植颇具规模,因品质优良、出油率高而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近年来,大德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入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发展草莓、蔬菜等特色果蔬产业,形成了“春有草莓、夏有蔬菜、秋有坚果”的多元化种植格局,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产品种类,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在畜牧业方面,大德镇依托广阔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当地养殖户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益。镇内还建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厂,对花生、玉米等进行初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
大德镇的文化建设也颇具特色,镇内设有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秋收后,当地还会举办“丰收节”,村民们通过展示农产品、开展农事比赛等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传承农耕文化。
三、历史人物:在岁月中留下足迹的先行者
彰武县的历史长河中,虽未出现全国闻名的历史巨擘,但许多本土人物以实干精神推动了地方发展,值得被铭记。
在治沙领域,章古台镇的早期治沙工作者们是不可不提的群体。上世纪50年代,章古台地区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以董福财为代表的当地群众,在政府引导下,带着铁锹、树苗走进沙地,开启了漫长的治沙征程。他们摸索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等固沙方法,在流动沙丘上种植樟子松、杨树等耐旱树种,硬生生在沙海中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如今,章古台的万亩松林成为全国治沙典范,这些治沙人的坚韧与智慧,已融入彰武的精神血脉。
在农业发展史上,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老站长王玉山贡献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他扎根农村一线,带领团队引进玉米杂交品种,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使全县玉米亩产从不足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他走遍全县20多个乡镇,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