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县属赵郡。唐朝时,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年)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年),为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赵州;大历十二年(777年),恒州、定州两地大地震,宁晋、束鹿地面开裂,泥沙和石头随水流出,冲坏房屋,数百人伤亡。五代时,置河北路,宁晋属河北路赵州 。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赵州属河北西路,宁晋县随属;大观三年(1109年),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年),赵州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年),赵州改称沃州,宁晋属之。元朝时,沃州复名赵州,属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废赵州,置永安州,宁晋属之;太宗七年(1235年),废永安州,复名赵州,宁晋属之;元大统年间(1333 - 1335年),整修南宫 - 新河 - 宁晋 - 赵县 - 栾城驿路100千米,汇入真定路,境内设在城总铺(县治西)、鱼台铺、东汪铺、艾(辛)庄铺、黄退铺、换马店铺 。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晋县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赵州(今正定)。在明朝时期,宁晋县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境内的集市贸易日益繁荣。1529年 - 1641年,宁晋县连年闹旱灾,1640年更是并发多种自然灾害,除旱灾外,还有蝗灾、河水枯竭等,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冲击 。
清朝初期,宁晋县属赵州。雍正二年(1742年),赵州升为赵州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晋”为“甯晋” 。在康熙、乾隆年间,清官马支路奉命修建两条州县大道:一条由县城经鱼台、东汪、艾辛庄、长路、官亭至巨鹿;一条由县城经河渠、固城店至高邑,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13年,宁晋县复名“宁晋”,属直隶省冀南道,县衙改称县公署。1914年,属大名道。1928年,废除“道”行政建制,宁晋县直属河北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1936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1937年,日军占领县城,扶植地方士绅组建维持会。此后,宁晋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