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兴领地,瀚海领到处都是发展方向,哪哪都是空白领域。
但之前所有的发展,都高度依赖于领主大人的投资,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
比如农业,就是领地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瀚海领划在红线上的发展目标,也是最先通过薄膜温室加大面积拓荒,达成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一开天辟地的神迹,靠的是什么?
是领主带来的神奇粮种,土壤改良剂,化肥,电力支持下的温控湿控系统。
哦对了,还有“神明”给挖了条水渠。
在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领地的粮食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就需要继续大规模拓荒,开垦,种植。
但实际情况是,仅仅因为领主发动了一次对鲜血要塞的开荒,连续两个月的祭坛运力分别拨给了武器装备,和磁力战车,就直接导致议政会估算的粮食安全周期少了一半。
有领主各种物资支持的薄膜温室,七十五天亩产八百公斤,没有温室和土壤改良剂的土地,半年的预期亩产只有三百公斤。
而且,这还是一代粮种的播种成果,如果用本地出产的稻穗当做粮种再种植,产量还要再打个对折。
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领主的特殊物资供应一断,瀚海就要拼命的扩大耕种面积,人均种植效率的大幅下滑,将逼迫领地投入更多的劳力。
必然极大的挤占其他计划的完成进度。
怎么平衡,无法平衡,只能是由领主来一言九鼎。
“有限保障农业,集中全力,搞钢铁工业!”
陈默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最终下定决心,正是来源于这一次的远征。
东夏虽然一直建议瀚海领地要军事优先,但是身在大漠之中,周围重兵环绕,又有着热武器对冷兵器的巨大心理优势,有着一个三人马小队就击溃几百匪帮的经典战例。
这让陈默很难放弃近在眼前“种田流”的现实收益,而把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放到暂时看不到成果的军事准备上去。
毕竟他短期内没想着对外拓展,还是猥琐发育为主。
而这一趟的遗迹开拓,虽然整个过程算的上顺风顺水,但是在亲眼目睹了那座万仞之峰下的断壁残垣,那种真实的震撼,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陈默心中一直来回跳动着几个问题。
如果当日来袭的不是三百兽人,而是三千兽人,三万兽人,自己这一行人能剩下几个?
剃刀要塞这样的超级堡垒,奥雷利奥那样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