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的是政治风险,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验货这事不急。”
郑鸿运慎重地说:“能否让我先看一眼您的介绍信和工作证明。”
这就对了。
陈俊生从进门到现在,最想听的就是这句话。
直接问单位,他不太好回答。
毕竟东江地区名不见经传,随口一说,人家心里甚至会笑话,你这小地方来的人,居然摆这么大的谱?
介绍信和工作证明就不一样了。
陈俊生的介绍信,是特地跑去陇西省委开过来的。
他的工作证明,身兼东江地委民生经济统筹事业拓展部副主任,饶城军工贸易部总经理两大职务。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不过这些东西,在郑鸿运看来,都是真的。
“假的也无妨。”
郑鸿运心里的真实想法是,只要这年轻人敢拿出来,他就敢信。
另外,只要外面那批座钟没有质量问题,他就敢让人摆上货柜去卖。
至于沪城厂家会不会有意见,那是他们和陈俊生之间的事,跟他郑鸿运以及西湖百货商店,没有半毛钱关系。
事实上,陈俊生自己一点也不担心沪城厂家找他麻烦。
因为他心里门清,在1981年,有个姓牟的同志,同样是看准了倒卖沪城555牌座钟的这个商机。
于是就找渝城的军工厂合作生产一万台,然后拿着样品找到沪城的百货公司转手,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牟先生做初一,我做十五。”
“牟先生要钱不要命,把货卖进人家沪城大本营,我不跟他抢,我卖沪城周边大城市就行。”
“一旦出事,牟先生背锅。”
这就是陈俊生敢明目张胆地找国营商店合作的真实原因。
饶城军工出品,质量相当过硬。
郑鸿运派了三个质检部的老师傅出去验货,验完都说没问题。
“陈主任,我们坐下来谈一下价格吧。”郑鸿运亲自给陈俊生泡了杯茶。
“我时间有限。”
陈俊生看了眼手表:“一口价,每台40元,外加20个工业券,钱货两清。”
郑鸿运笑而不语,只是伸手扯了扯衬衣袖子。
陈俊生看出郑总是嫌报价太高,希望他往下降一降。
不过郑总显然想多了,陈俊生既然说了一口价,那就代表他不接受议价。
计划经济时代,只要手里有货,走到哪都硬气。
要得起你就要,要不起我就找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