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母回来了!"当年的赵五老汉已经八十多岁,被孙子搀扶着,颤巍巍地要行礼。
林乔急忙扶住:"赵老伯使不得!您是我的长辈,该我给您行礼才是。"
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林乔迫不及待地赶往青山村。沿途的景色既熟悉又陌生——当年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平整的石板道;荒芜的山坡如今梯田层层;村口的破庙已改建为宽敞的学堂,里面传出朗朗读书声。
林家的老宅被修缮一新,但格局依旧。林乔抚摸着院中的老梨树,当年离乡时它才手臂粗细,如今已是亭亭如盖。更让他惊喜的是,林蔚早已派人回来,将书房布置得与京城一模一样,连他常用的那方砚台都带了回来。
"老爷,尝尝这个。"林松——如今也该叫老林了——端来一盘金黄的饼子,"按您当年教的方法种的红薯,磨面做的饼。"
林乔咬了一口,甜糯的滋味瞬间勾起无数回忆。是啊,就是这小小的红薯,改变了他和无数人的命运。
接下来的日子,林乔过得简单而充实。每天清晨,他会在村中散步,与乡亲们闲话家常;上午在书房整理笔记,撰写回忆录;下午则去学堂转转,偶尔给孩子们讲讲课。到了傍晚,常有当年的学生或受惠于新政的商人、农人前来拜访,小院总是热闹非凡。
深冬的第一场雪后,林乔特意去了趟当年的试验田。白雪覆盖的田野静谧安详,只有几株顽强的冬小麦探出头来,预示着来年的希望。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熟悉的触感让他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满怀理想的年轻知县。
"老父母还记得这里?"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林乔回头,见是当年的佃农王二,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的富足农户。
"怎么不记得?"林乔笑道,"当年你可是第一个愿意试种新作物的。"
王二憨厚地笑了:"托老父母的福,现在我家有三十亩地,两个孙子在县学读书,大孙子还考中了秀才呢!"
回村的路上,林乔顺道去了耕读堂。如今的学堂比当年大了十倍不止,有专门的算学馆、农学馆,甚至还有一个摆放着各种机械模型的小型格物馆。最让他欣慰的是,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正是当年翻译馆根据西方资料绘制的版本。
"林爷爷!"一群孩子见他进来,纷纷围上来,"给我们讲讲大海那边的故事吧!"
林乔坐在孩子们中间,讲述起航海的见闻,西方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开海贸易如何让大明更加富强。孩子们听得入迷,眼中闪烁着和他当年一样的好奇与向往。
除夕夜,林蔚带着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