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放在桌上,上面写着几个关键词:
跨文化沟通
语言能力
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这个词,有点大。”刘好仃指着说,“能不能具体点?”
“比如?”
“比如,对不同国家的物流习惯、沟通节奏、时间观念的了解。”
“那要不要改成‘国际常识’?”阿芳边说边改。
“也可以,但‘常识’听起来有点轻。”刘好仃想了想,“不如叫‘国际理解力’。”
“国际理解力?”阿芳重复了一遍,点了点头,“好,加上。”
她写完,又看着那几个词,眉头皱了皱,“刘哥,我担心的是,大家会把这些词当成‘口号’,而不是实际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一线员工中找人。”刘好仃说,“找那些愿意走出去、愿意学、愿意试的人。”
“但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想过这些事。”
“那就先让他们想。”刘好仃语气坚定,“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后面的人自然会跟上来。”
阿芳点点头,“那我这就去组织问卷调查,顺便安排一次小范围的访谈。”
“好。”刘好仃站起身,“记住,我们不是在选精英,是在种种子。”
“明白。”阿芳笑了笑,“那我先去种几颗。”
她拿着白板走了,门一关,屋里又安静下来。
刘好仃重新坐下,拿起老赵的履历,又看了几眼。他想起昨天动员会上,老赵说过一句:“刘哥,咱们是不是该考虑本地化仓库?”
那时候他没回应,只记在了备忘录上。
现在想来,老赵的话,其实已经透出了一点“国际理解力”的苗头。
“有些人,不是不懂,只是没被看见。”他喃喃道。
手机响了,是小张的消息:
“刘哥,问卷改好了,最后一题我加了:你希望未来能去哪个国家工作?”
刘好仃回了个“好”,又加了一句:“别忘了,有些人可能连国家都分不清。”
小张秒回:“那我加个选项:其他国家。”
刘好仃笑出声来。
窗外,一辆物流车缓缓驶出厂区,车尾的红色尾灯在阳光下像一颗渐渐远去的火种。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那辆车消失在路口。
“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是把人送去国外,”他轻声说,“而是把世界,带进他们的日常。”
“刘哥,问卷发出去了。”小张又跑来,“不过有个人在‘希望去哪个国家工作’那栏,画了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