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懂事又认真的紫怡,倒像多了个伴。
见识了取暖器的神奇,紫怡也忍不住露出惊叹。
秦淮茹和陈雪茹热情地邀请她住进正房侧间,方便照应。
但紫怡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却坚定地选择了后院一间较为僻静的厢房。
两人虽有些不解,却也看出这丫头骨子里的倔强和独立,这正是练拳需要的韧劲。
自此,紫怡的生活有了新的轨迹。
她利用空余时间回南锣鼓巷帮母亲糊信封补贴家用。
其余时间则几乎都泡在羊管胡同后院那片小小的空地上,一遍遍重复着枯燥却重要的基础练习。
才十一岁的年纪,那份专注和自律,却像个沉稳的小大人。
接下来。
事情的发展正如苏远所料。
周老爷子家那暖意融融的屋子,以及娄振华家同样舒适的环境,在他们的老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求购取暖器的请求纷至沓来。
苏远对此并未客气。
周老爷子介绍来的朋友,统一友情价两百块一套。
而娄振华引荐的,则清一色是身家丰厚的商界人士。
苏远开价五百块,面不改色。
这个数字对普通人而言是天文数字,但对此时的这些商贾巨富,不过是九牛一毛。
巨大的财富鸿沟,是这个时代尚未被彻底改变的底色。
几单下来,苏远的荷包迅速鼓胀。
但钱财只是其次,更珍贵的是借此拓展的人脉网络。
在某个圈子里。
“苏远”这个名字开始与“神秘”、“技术高超”、“能造出别人仿不了的好东西”联系在一起,渐渐有了几分传奇色彩。
但不管再神秘。
取暖器的材料,还是得苏远亲自动手。
所以他还是得经常去轧钢厂。
这一天。
苏远在轧钢厂的废料仓库翻找材料时。
意外发现了一辆被厚厚灰尘覆盖的旧“侉子”。
“哟,这老古董还在呢?”
娄振华跟在苏远身边,自然也看到了这辆侉子。
他颇有些感慨的说道:
“这辆车解放前就在厂里了,当时还能跑。”
“可那时候的风声……谁敢招摇?”
“就一直扔这儿吃灰了。”
“现在嘛,怕是连响都打不着了。”
“你要感兴趣?随便折腾,不过想让它动起来,得找懂行的老师傅好好拾掇拾掇。”
苏远确实感兴趣,但目标并非这辆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