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反哺”临床
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肿瘤医院是全国肿瘤诊治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样肿瘤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介绍,医院从2010年国自然立项总金额的万元到2020年立项总金额达到万元,医院的科研立项“数”和“质”均呈现“齐飞”态势。
“我们的临床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从事临床研究,我们的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肿瘤诊治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最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郭小毛院长说。
在乳腺癌诊治领域,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提出分型标准,对这群患者实施分类而治,获得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双突破。在门诊,邵志敏教授一句“我们对三阴性乳腺癌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你要乐观一点,不要害怕”,让众多哭哭啼啼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泪水中闪烁着希望和期盼。
作为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全球最多的一所医院。吴小华教授团队在确保肿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技术革新,使得“复旦肿瘤”宫颈癌保育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团队攻坚克难,根据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复旦标准”,扩大了患者受益群,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收录并推荐。
在肿瘤医院,科研反哺临床的成功实践数不胜数。医院2021年启动了十个大学科团队建设,旨在通过“定目标、压担子、重成效”的方式,让临床与基础有机结合,让研究者的预期成果更多关注临床实践和患者获益。“我们做科研目标就是要提升疾病诊治疗效,这是科研的初心更是每个医生的使命。”郭小毛院长强调。
从一克镭锭到横跨浦江
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惠及患者
记者从本次论坛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治疗院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率先拥有一克镭,而就这一克镭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镭锭治疗的标准,使中国癌症治疗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医院已经横垮浦江,形成徐汇院区、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在浦东这块有着“创新、开放”基因的沃土上,医院副院长虞先濬教授指出,医院浦东院区2019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