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加大对学科的支持。他也曾走出国门,联系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r)、亚太风湿病联盟(apr)等学术组织来中国开会,请专家来上课,同时也带领国内学者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曾小峰回忆。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历经30余年成长,诞生了11届主委,除第8届主委来自外院以外,全部出自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是第9、10届主委。正因如此,在我国风湿免疫事业的推进和活动组织上,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始终是主要的参与者、组织者。
近几年,学会制订了《中国风湿免疫学科发展计划》,提出“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口号,也就是每一个县级市至少要建立一家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并建立一个能够检测所有风湿相关抗体的检验中心。计划发布后,全国上下医院已纷纷响应,投入建设。
这一计划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曾小峰教授表示,“我觉得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任期之内看到了在全国三级医院中建立风湿免疫科这一大事件开始落地——2019年10月31日,卫健委特地发布《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文强调此事。具体落实情况如何,是我接下来需要跟进的。”
谈到我们与国际上的对比,曾小峰认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国内主要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及国家资金投入不如国外。而临床实践方面我们并不差,近几年做了很多研究,发表文章数量仅次于美国。去年有一个全球医院风湿免疫相关文章发表排行榜,北京协和医院排名全球第一。
好在,国家对风湿免疫专科发展相当重视。2019年4月官方宣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我们科非常荣幸地成为第四批中心之一。过去国内很难做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干预性研究,都是小打小闹,做些回顾性分析。但是自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后,国内这些研究越来越多,最近这些年追赶速度很快,完全改变了我们风湿免疫学科的国际地位。”
提高科研水平,需要资金投入,需要设备,也需要相关的人才。在曾小峰看来,目前让风湿免疫科医生负责基础研究的做法不妥,应培养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临床医生也要加强与基础研究人员的合作。现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是一个割裂的状态,需要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曾小峰始终身体力行地在各个平台推动着这些工作的进行。他有多项学会兼职,除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委和cstar负责人,还有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