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
基本病因
冠状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既往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即hcov-229e、hcov-oc43、sars
-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
-cov。此次引发本病的是一种先前没有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cov),属于第7种。
诱发因素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容易成为危重症患者。
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轻症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可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表现。
典型症状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
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高热较少,38度左右,部分可不发热,约7~10天病情可进展;
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
该病为急性感染,常在第一周病情逐步加重,如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近期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乏力、咳嗽等;
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居住或旅行史;
发病前两周有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
呈聚集性发病(2人及以上)。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回答:
什么时候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发病前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
身边是否有人有类似症状?
是否有呼吸困难?
有什么基础疾病?
日常生活管理
公共场所注意戴口罩,努力做好个人防护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清水洗手,或含有酒精成分的手消毒剂;
注意正确的咳嗽礼仪,打喷嚏不要用手去捂,要用肘部或纸巾遮挡;
注意多喝水,多休息,避免熬夜,提高个体免疫能力;
居住及工作环境中多保持通风状态;
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