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们在楚王府门前跳脚大骂赵孝骞,朝门口吐口水,扔垃圾。
楚王府的反应与皇城司一样,特别淡定,也没人出来搭理他们,就连门口值守的禁军也被撤了回去,任由御史们闹,反正赵孝骞没伤着一根汗毛。
就这样,御史们整整折腾了一晚,并且不辞辛劳转战各地,然而却没有任何收获。
但是,第二天的朝会可就没那么容易打发了,赵煦避无可避,群臣刚行完礼,御史们便一个个跳出来,力竭声嘶地参劾赵孝骞和皇城司。
什么构陷朝臣,残害忠良,枉法欺君等等,各种帽子各种罪名朝赵孝骞头上扣。
情绪是很容易被传染的,在御史们义愤填膺的控诉下,本来中立的朝臣们也渐渐觉得,这个赵孝骞好像真的很该死啊……
看看这货都干了什么事。
事先毫无征兆,拿人毫无证据,任何交代都没有就把黄履三人拿入皇城司,据说昨日已移交冰井务,不出意外的话,此时的黄履三人应该已只剩下了半条命。
这不是无法无天吗?
不讲规矩,无视证据,说拿人就拿人,哪怕朝中三品大员也难逃魔爪,长此以往,皇城司的权力岂不是要凌驾于政事堂和三法司之上了?
这是要翻天啊。
金殿上,所有朝臣的脑海里都冒出同样一句话。
这货怎么敢的啊!
群情激愤之时,唯有章惇站在朝班里面若寒霜一声不吭,心情却差到了极点。
跟众人的愤怒不一样的是,章惇的心情却十分凝重。
跟赵孝骞打交道不止一两次了,章惇很清楚,赵孝骞这人虽然年轻,但做事老成冷静,很少见他干过冲动的事。
昨日他下令拿了黄履三人,一定早已预料到朝臣们的反应,可他终究还是坚决地拿了人,说明他不怕朝臣参劾,他手里一定掌握了什么东西,不仅能自保,还能让朝臣们闭嘴。
以章惇的盘算,他只是想在影响最小的前提下,把苏轼给办了。
随便给他坐实个罪名,然后罢官流放千里之外,以苏轼这把年纪,此生大约只能客死他乡,章惇与他的恩怨也算报还了。
谁能想到赵孝骞突然从中插了一脚,然后情况就不受控制,终于闹到今日这般地步。
金殿上,章惇面无表情,却暗暗咬碎了牙。
想起当初赵孝骞一脸和颜悦色地与他谈判,还开出了条件,请他高抬贵手放苏轼一马,然而章惇却果断拒绝了。
此时再忆当初,章惇突然有些懊悔。
早知今日这般局面,当初就应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