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一百二到一百五一台,还是极为划算的。价钱相当于三折。
五,顾客返修电视机。
不得不说,当年电视机的质量还不够稳定,返修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还记得。八十年代初期,电视最火热的时候,当年报纸上曾经登出过四幅漫画,用四部老电影的名字来讽刺电视机的质量问题。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开机很久才亮。
《多瑙河之波》——图像扭动。
《看不见的战线》——只剩中间一条线。
《今天我休息》——黑屏。
因此尽管当时退货换货的条件非常苛刻,甚至还谈不到“三包”政策,但也还是会有不少人,想方设法找到厂子退货、换货
毕竟电视是这么贵的东西嘛,不能看谁干呀?求爷爷告奶奶,就是绕多少弯子,找邻居二姨他三舅姥姥的四外甥去,也不能让这么一大笔钱打水漂了。
而换下来的机器,由厂子直属服务部修复后,转为内部供应。每个月大概十七八台左右。价格也是三折。
其实说实话,真换过元件,也就没什么毛病了,用个十几年照样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综合看来,这里面的漏儿可太大了,那真是大有可为啊。
特别是后四种的电视机,这里面的利润简直就是一座蕴含量太过丰富的金矿。
要知道,洪衍武他们作为销售第一线,非常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最知道民间对电视的需求是什么状态。
几个月前的时候,大家去百货商店买电视还得选一选。
搭上电视机的品牌也多,牡丹,昆仑,金星,福日,熊猫,飞跃,曙光。难免几个牌子之间,得比比价格、性能、外观吧。
可很快这就成为旧皇历了。
因为一方面,是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不但越来越多的老电影在电视屏幕上播放,还有了球类直播的体育节目。
更关键的,是敬爱的领袖们能在电视上看见活动着的影子,这一切可比听话匣子转播过瘾多了。
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有钱了。
什么涨工资、私下的奖金制度放在一边不说。就那些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获得平反,补发他们的工资就是一大主要购买力量。
于是乎,在这两者合力之下,电视机热销也就是顺利成章的必然了。反正这么说吧,这一段时间以来,商场里能见到的现货越来越少。而什么东西越少,人们反倒还就越迫切地想要。
不知不觉,人们的心态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