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
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有赏!有赏!
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
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资源,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他们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是一口干枯的井,那么书籍是清甜爽口的井水;是啊!人是一株小树苗,那么书籍是滋润你的雨露温暖你的阳光;是啊!人是一片单调的蓝天,那么书籍就是装扮你的朵朵白云;是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一个人的成长、成名、成家、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都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对各种知识的追求。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人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要像汪洋大海一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星稀月明,夜深人静,白日城市的喧嚣悄然退去,心静如一泓清泉。此时伏案桌前,拾一本书,捧一盏茶,静静地品着书韵茶香,似乎有了点孔老爷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此时、此情、此境,那份忘我、那份绝美心情,谁说不是难得的一种享受呢?
“活到老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