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思想中,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
“无极”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飘荡的水汽。“太极”即圆心,而圆心的出现是和圆周运动的发生同时刻的。
圆周运动的主体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转起来后,逐渐形成为一根中空的云雾气柱,云雾气柱的进一步加速旋转,就在上下两端产生离心力,离心力使得云雾中的轻扬物质上升而形成“天”,浊重物质下降而形成“地”。
“天”和“地”就组成了“世界”(请参考百度百科词条“昆仑”)。
由此创生过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诞生于“云雾水汽的旋转”即“混沌的有序化运动”,而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状态——“混沌”)。所以“阴”在“阳”前。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
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
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
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
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
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
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再进一步说,人类的发展,从始至终都充满着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