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
书房悬有条屏一幅:“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
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
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里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
在黄家四兄弟中,黄锡禧是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黄锡禧比较清高,视官场如粪土,将人生的乐趣全部寄托于吟诗作画之中。
黄锡禧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
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
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云中江树”。呈现了朦胧美;“花里禽鸣”,显示了幽静美。句子表达诗人黄锡禧的恬淡气质与高雅情怀。
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
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四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个园南部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厅。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
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为寿。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