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率更是逼近百分之一百,相对的,这些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是相当的高。
制度好就意味着工人们干活有盼头,合格率高就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加班,同样的时间却能比其他分厂的工人赚更多的钱,这不幸福谁幸福?
并且张元林夫妇因此还受到了组织上的多次嘉奖,成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要知道大部分的单位领导很怕接下改革的重担,就怕会把事情搞砸了,但张元林夫妇就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上来就是大刀阔斧的干。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各种离谱操作,引发了不少的轰动,也惹来了不少闲话,但张元林夫妇笑到了最后,成了最终赢家。
这期间,张元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放在厂内改革上,直到新的制度产生了明显效果,作为从未来而来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秦淮茹就更别说了,如果可以的话,她会毫不犹豫的把命押注在自己男人的身上,所以在外界的议论说最猛烈的时候,她也依旧是无条件的相信张元林。
也正因为如此,夫妇两个齐心协力,张元林做规划,秦淮茹去执行,在轧钢厂取得改革成绩后不到十天的功夫,纺织厂也宣布改革成功。
很快,有部分领导意识到情况不太对劲,如果还跟以前那样故步自封,毫无长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轧钢厂和纺织厂会越做越好,直到把某些分厂完全吞并!
于是乎,开始有大量的领导单独或者是组团到轧钢厂和纺织厂进行参观考察,希望能够学些皮毛回去。
张元林知道后毫不藏着掖着,表示十分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他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再过不久,一场可怕的天灾即将到来。
在进入70年代后,张元林就一直在思考该用什么合情合理,不会引人怀疑的法子来规避这场自然灾害。
虽说不敢保证所有人都安然无恙,但本着能救多少救多少的原则,眼看着日子越来越近,张元林知道自己必须行动起来了。
这天晚上,张元林下班回到家,和秦淮茹讨论起了工厂里改革后的情况。
刚开始是张元林说,秦淮茹听,但很快就反过来了,而且秦淮茹越说越激动,脸上满是笑容,直呼张元林脑子灵光。
“老公,这些主意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真的是一个比一个好,自从按照你的意思替换了原本的制度后,工人们可谓是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合格率蹭蹭的往上涨,太给我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