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怎样的困局,
它都不可能有刘备丢徐州,败新野时的局面要危急困难。
倘若当年的刘备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犹豫,又怎么可能有后来的蜀汉?
一国之运本就如此。
李翊认为刘禅身上已经大体具备二代继承人的品质与优点了,唯独缺少主见与担当。
当然,如果运作的好,给刘禅留下足够多的政治遗产。
那么即便是缺少主见,也不是不能够平稳的交接权力。
毕竟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还是勉强支撑起了蜀汉。
听完李翊的分析,袁莹也陷入了思考。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
“倘若治儿将来执谬不返,为之奈何?”
李翊捻须微笑,目视远山:
“昔孔子诛少正卯,子产不毁乡校,是非对错岂有定论?”
“正如吾此前所言,吾等身居高位,非以常理论事。”
“只讲立场,不论对错。”
“今日治儿虽站在了我的对立面,可其能够坚守本心,勇于抗争。”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呢?”
“这孩子的气性,不正符合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概么?”
在李翊看来,李治的出发点并没什么错。
他只是年纪还小,格局还没有打开。
也不会有大人那么多的顾虑与考量,甚至是算计。
他只是将自己的见解与本心,在父亲面前毫不遮掩的展现出来罢了。
这种思辨精神,是李翊非常欣赏他的点。
光凭这一点,李翊就已经不需要再教他更多现代人的思想了。
因为现代人的思想放在古代,有时候反而是“糟粕”。
所以李翊渐渐活得像个古人。
他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去读图书典籍。
读得经典越多,越让他对古人的看法有所改观。
因为他惊讶的发现,
那些实用的事物道理,古人不仅明白,而且都讲的很清楚了。
只是很多人听不进去罢了。
包括阿若之事,同样的知识,随着李治年龄的增长。
李翊相信他会有不同的感悟的。
毕竟才八岁就能够引经据典,看到阿若背后的司马氏,将其与齐国的经典联系在一起。
将来一定能够看到更加深层的一面。
临去睡觉前,袁莹忍不住凑到书房窗前再去看一眼儿子。
时月色满庭,映得窗棂间李治读书的剪影愈显清峻。
这么晚了,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