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规模晒制海盐,既为流民提供了工作,稳定了社会环境。
同时又生产了海盐资源。
再卖到国外去,又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可谓是一鱼三吃。
至于众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汉人既然真的能够拿出这么多盐来腌肉。
那生产过多的盐,是否会导致草原盐价跟着变低?
对此,李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凡是在齐国交易完成的食盐,一律将盐税打对折。
而出了齐国,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盘。
只要不在齐国境内,不受齐国法律保护。
那就一律按原来的盐税税率查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盐价。
这个关税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它就是后世海关对于进口货物,调整的进口关税。
而这个特殊的“海关保税区”,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渔阳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环境影响吧。
渔阳之外,任何食盐的贩运都按照原来的法律置办。
而在渔阳内,便进了特殊的保税区。
将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渔阳宰杀。
然后,制盐、腌肉、生产皮革,仿制毛衣。
在对外出口。
从而形成一条集中高效,并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
便能够使草原上那些已经不长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时杀掉。
无须浪费草料。
从而最终使得草原的畜牧资源与产品,其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数倍。
这就是李翊反复强调的整合资源。
而为什么李翊能够主导这场贸易呢?
因为这场贸易用到的最核心资源在李翊手中,即海盐。
莫说胡人,就连汉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没办法像渔阳等郡这样,大规模晒制海盐。
即便沿海地区能晒,它们又不像幽州那样毗邻游牧政权,可以稳定将生产的海盐处理掉。
所以可以说,渔阳的海盐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说,李翊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众人解释了。
众使者也是来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诱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达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需要李翊帮他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