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兵,又位高权重的人一家独大。
刘宠是不是心向汉室,忠于天子,目前接触的时间太短,刘协不好确认。
但他清楚董承虽为国舅,但却有权臣之心,刘协不得不趁着这个机会,用刘宠来制衡一下他。
却又不敢让陈国本土派系官员过于强势,万一又把自己架空,则无能为也。
并且如果两家再起争执,刘协又没法从中制止。
所以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最好也是手握兵权的。
张杨欣然接受了刘协的封赏。
但一面却又感到不安。
强宾不压主,陈国乃是刘宠的地盘。
自己带着兵将,若是留在陈国,岂能为刘宠所容?
于是下来,找到董昭商议道:
“天子当与天下共之,今有公卿大臣辅佐,我当捍于外难,何事京都也?”
“不如收兵回野王去。”
张杨把自己想要调兵离开陈地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董昭。
董昭却出言劝阻道:
“今袁绍雄踞河北,龙骧虎步,坐看天下成败。”
“河内终究不是长留之地。”
“今既是天子有诏相请,何不就此留在京都,好过将来困于战祸。”
张杨无奈叹一口气:
“非是杨不谋前路,不事朝廷,奈何强宾不压主,我带兵在此。”
“恐不为刘宠所容。”
董昭却道:
“我观陈王乃心向汉室之人,今其已领大将军之位。”
“将军身为卫将军,亦受其节制。”
“只要不与其作对,既是天子明诏,陈王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相容呢?”
“况天子留将军在朝廷,想来亦是需要有人节制董承、刘宠等人。”
“将军手上兵马不少,若是留在陈地,天子定不会亏待将军。”
张杨听完董昭的分析,顿时似醍醐灌顶。
握住董昭的手,感谢道:
“公仁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既如此,我便留在朝廷中枢,至于野王储备的钱粮,我再差人去取。”
董昭虽然是被张杨强行留在身边的,但张杨对他其实还不错,也算言听计从。
看在共事一场的份上,董昭也是认真替张杨谋划,劝他留在朝廷。
因为他非常清楚待在河内是不可能成事的,南北皆受袁曹节制,无地发展。
况张杨本就缺少进取的野心与魄力。
留在朝廷,反倒于他是件美事。
而对董昭自己而言,他也得为自